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建築導論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開課學期
100-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系  
授課教師
夏鑄九 
課號
CIE3021 
課程識別碼
501 3425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2,3,4(9:10~12:10) 
上課地點
一活大禮堂 
備註
F層課程(建築學群必修科目)兼通識A1*。
總人數上限:30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2architecture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有別於目前有些建築專業者,將建築(architecture)耽溺為類古董的品味與風格玩物,或是狹窄化為以建築物為客體對象的工程技術,以及,將建築視為房地產空間商品的生產,本課程提供認識建築、地景建築、都市設計與規劃的導論課程,也是有通識教育意義的認識空間與社會的建築入門課程。進一步可以說,這是認識建築與城市以及塑造空間的導論,一方面試著瞭解“活的”建築與城市的要害所在,另一方面則是介紹與建築相關的塑造空間的專業責任。 

課程目標
本課上課方式以演講與經典導讀為主,輔以討論與閱讀,由體驗建築著手,然後,由建築所具有的,求便與夢幻的雙向運動,討論建築設計的特殊空間干預方式,這是空間的文化形式(the cultural form of space)的象徵價值的表現。與此同時,教學中反覆提醒,反省建築與城市做為人類的生活空間與時間在當前社會所面對的種種問題,與如何提供改善之道?以及,描繪廿一世紀建築與城市的展望。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體驗建築、建築設計、現代建築的歷史移植、後現代主義建築與城市、可持續的技術、建築師的專業角色、地景建築、都市設計、社區設計、古蹟保存、建築與都市史、建築與城市的溝通價值與公共空間的意義競爭、都會區域與區域創新以及都會治理等不同主題的介紹,指陳設計與規劃的專業者在當前全球資訊化年代歷史巨變中所面對的挑戰,以及,期待在網絡社會黎明時應開展的寬廣視野。總之,本課引領入門,建構反身能力,回應現實問題,界定專業領域與專界者角色,期望能以歷史的距離,重構有分析性的建築與都市價值,摸索空間與社會的改造之道。 
課程要求
一、課業要求:1. 準時出席; 2.實地參觀 ;3. 閱讀與分組討論; 4. 完成作業。
二、成績配比 :平時分組討論參與及助教作業佔60%;期末作業佔40% 。
三、平時作業:佔學期成績60%,繳交時間詳課程行事曆。
1. 二次分組討論(20%,每次佔10%)
2. 二篇課後閱讀心得 (20%,每篇佔10%)
3. 一篇實地參觀心得 (10%)
4. 一幅(A3) 台大校園空間觀察記錄或速寫(10%)
四、期末作業:佔學期成績40%,繳交時間詳課程行事曆。
1. 題目:以簡要文字、圖解(或輔以其他有傳達溝通效果之媒材)設計:“入口”/“門”。與“門”相關之模式語言,特別參考“模式112:入口的過渡空間”。
2. 形式:為個人操作繳交之作業,不採小組合作模式;依照修課學生個人構想並與各組助教討論後決定,唯參加期末評圖者須以模型及其他輔助說明之圖說。
3. 繳交:配合學校期末考及期末評圖流程安排,定於 6月17日星期日上午9:00-9:30 由修課學生攜帶作品到 “建築與城鄉所公館分部”(基隆路四段148號)分組指定地點繳交,逾時不收,並於當天交流會結束 16:30-17:00 由學生自行領回,作品未即時領回者將扣除期末作業評分之50%。
4. 評分:分三大組進行,每組有3-4位助教進行評分,期末作業 評比分數(a) 為各大組負責評圖之3-4位 助教給分(b) 平均後得之,各組助教各自針對各組組員最後提交的作業內容得於 評比分數(a)進行加減1分,如有作品未即時領回,則於各組助教加減1分後,進行成績扣減50%,如此完成 期末作業分數(c) 計算。
評比分數 (a) = [ (b1) + (b2) + (b3) + (b4) ] / 4
期末作業分數 (c) = (a) ±1 (84b2) 完成評圖並領回作品。
(c) = [ (a) ±1 ] x 50% (84b2) 如果未領回作品進行扣分。
5.交流會: 定於6月17日星期日,15:00-17:00,於公館101進行,由各組助教推選自己組上學生之1-2件作品進行交流,共計約20件,將由夏鑄九老師與所有助教及修課同學一起討論,並於會中交流課程修課心得;交流會中表現優異學生將獲贈夏老師的選書。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由各分組助教安排進行分組討論與作業評比  
指定閱讀
1. 課程介紹——與台大同學談建築
〔必讀〕
* 夏鑄九,2010,“與台大同學談建築”。(修改前原文曾發表於: 夏鑄九,2008,“與中學生談建築”,《聯合報》,3月9日。

2. 體驗建築——對生活空間敏感
〔必讀〕
指定觀賞影片:春去春又來。
* 錢鐘書,“窗”,《寫在人生邊上》,頁11-16。(窗既然如此精彩,那麼,門呢?)
* 余光中,1998,“無論”。(李敖修改,1998)(請注意其中的“門”意象把握。)
* Bloomer, Kent and Charles Moore, 1977. Body, Memory and Architectur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有中譯,葉庭芬譯,《人體、記憶與建築》,台北:尚林。)(第一章)(這是本週最重要的閱讀資料,精讀!看完可以自己去買全書來看。本書可視為1970年代末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所三年制(第一專業學位)實習課訓練的最重要教材,在教學知識上的準備。這也是對包浩斯為代表的現代建築學院的基本設計教學徹底反省的產物。)

3. 什麼是建築設計?——由地方的創造(生活空間的創造)到象徵空間表現(主題:導讀艾菲爾鐵塔)
〔必讀〕
* Barthes, Roland, 1964. “The Eiffel Tower”, in Roland Barthes, 1979, The Eiffel Tower and Other Mythologi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pp.3-17.(有中譯,李幼蒸譯,“艾菲爾鐵塔”,《寫作的零度》,台北:時報文化,頁156-168。)(講義中譯經夏鑄九校正)

4. 掌握建築設計——建築論述與設計措詞(營造空間效果的模式語言)
〔必讀〕
* Eagleton, Terry, 1983.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194-217. (Conclusion: Political Criticism)(有中譯,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論》,台北:書林。)
* Alexander, Christopher. et al.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有中譯,王聽度等譯,《建築模式語言》,台北:六合。)

5. 現代建築論述與建築的現代性——資本主義空間的創造性破壞與異化的空間
(建築的“現代運動”、現代建築與地方瓦解——對發展中國家言,則必須面對現代建築的歷史移植,空間商品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發展方式中的空間生產)
〔必讀〕
* Harvey, David, 1986.“The Essential and Vernacular Landscape”, Design Book Review, No.10, Fall, pp.13-17.(有中譯,張景森譯),“本質的與鄉土的地景”。

6. 建築批評與建築史——書寫的距離(主題:現代建築的台灣移植——1950-1970年代的台灣建築)
〔必讀〕
* 林徽音,1934,“緒論”,《清式營造則例》。(重要,經典著作,必須知道它。)
* Tafuri, Manfredo, 1986. “There is No Criticism, Only History”, in Design Book Review, No.9, Spring, pp.8-11.(有中譯,曾旭正譯,“沒有批評,只有歷史”。)

7. 後現代主義建築——流行時尚與象徵商品之俘虜(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建築的好萊塢?——資訊發展方式下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意義競爭)
〔必讀〕
* Castells, Manuel, 1992. “The Space of Flows: A Theory of Space in the Informational City”, paper presented on conference of “The New Urban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Oct. (有中譯,王志弘譯,“流動空間:資訊社會的空間理論”,《城市與設計》,第1期。)
* 夏鑄九,2010,“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建築的好萊塢?——全球都會區域、都會治理、巨型計劃、以及其象徵表現”,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演講稿,12月21日。(初稿)

8. “營造”空間——掌握可持續的技術
〔必讀〕
* Alexander, Christopher, et al.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有中譯)(重要,再次必須精讀其中與營造技術有關部分!)

9. 建築師、專業制度與國家法令——現代專業分工的建築師及其危機,全球化下公共空間與公共角色之轉變(現代建築師與現代建築形式主義的烏托邦陷阱,並思考發展中國家制度不全的現實與歷史困境)(主題:《園冶》導讀)
〔必讀〕
* 柳宗元,“梓人傳”,《新譯古文觀止(下)》,謝冰瑩等注譯(2002),台北:三民書局,頁:694-700。
* Rabinow, Paul, 1982.“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 Interview of Michel Foucault”, Skyline, March, pp.16-20.(有中譯,“空間、知識、權力──與米歇•傅寇對談”,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頁411-427。)
* Harvey, David, 2001. “On Architects, Bees, and ‘Species Being’”, in Spaces of Hop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p.199-212.(有中譯,“建築師、蜜蜂與‘類存在’”,王志弘譯。(作者的討論已經不只是建築師了,但對建築師的角色反思頗有助益。)

10. 遊園驚夢——台北板橋林本源園林重訪
〔必讀〕
* 夏鑄九,2008,“遊園驚夢——台北板橋林本源園林重訪”,《城市與設計》,第20期,9月,頁45-82。

11. 實地參觀:板橋林家花園——私家園林之公共化
替代:若林家花園實地參觀有困難時,則以“殖民建築:淡水紅毛城與滬尾砲台的空間形式與歷史意義”替代。

12. 地景設計——專業分工,與自然共生
〔必讀〕
* 倫迪•鶴斯特、張聖琳、王師編譯著,1998,《生活地景:閱讀文化地景經驗》,台北:土生金出版社。(提醒!讀本裡摘錄了前三章,簡單交代美國的經驗。)

13. 都市設計——再分工或新視野?都市保存浮現(歷史轉折,除了資本投資的發展性設計案之外的專業任務,國家政策的空間干預在1970s年代逐步浮現,都市計劃與都市與區域政策的角色日趨重要)
〔必讀〕
* 陳冠中,2005,“《台灣風土學》現在,讓我們捧台北”,《中國時報》,1月24日-25日。
*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有中譯,宋伯欽譯,《都市意象》,台北:台隆。)(第一章,第三章)(重要,經典著作。)
* Lynch, Kevin, 1980.“City Design: What is it and How it Might be Taught?”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Vol.1, No.2, pp.48-49, 52-53.(有中譯,祈寶忠譯,“城市設計──是什麼?要怎麼教?”《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2卷,第1期,頁333-338。(重要,必須精讀。)
* Alexander, Christopher, 1965.“The City is not a Tree”, Forum, April-May, pp.58-62.(有中譯,王 譯,“城非一樹”,《境與象》,197?)(重要,經典著作。)

14. 社區(共同體)設計——以社區參與追求生活空間改善(可說是回應社會運動的專業實踐的另類出路)
〔必讀〕
* 劉可強,1997,“設計與社區:專業實踐的社會想像”,《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二、三期,頁191-201。
* 延藤安弘、森永良丙、曾英敏,2000,“由協同住宅所見之人與環境的關係談共同居住的意義——Moyai住宅與MPort之實例”,《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1-12期,三月,頁259-293。(重要!十分迷人的日本個案,令人難以置信。)

15. 古蹟保存的意義——由集體記憶的建構到異質地方的營造(除了發展性的商業計劃案之外的保存計劃)
〔必讀〕
* 夏鑄九(Hsia, Chu-joe),2004,12,“古蹟保存做為一種異質空間的營造” (Historic Conservation as the Constitution of Heterotopias),歷史建築與藝術空間國際學術研討會(AICA2004 World Congress in Taiwan, Symposium II-Kaohsiung),主題演講論文(Keynote Speech Paper),高雄市(Kaohsiung),12月6日(Dec. 6)。
* 夏鑄九,2004,10,“對台灣當前工業遺址保存的一點批判性反思”(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wan),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與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國際研討會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nd Historical Areas),上海,2004年10月26-27日。
* 夏鑄九,1995,“都市保存,義大利伯隆尼亞的經驗”,《漢聲》,第76期,頁41-73。(會議稿)(請自購《漢聲》參考相關圖片與其他資料)(古蹟保存的重要個案)

16. 建築設計與設計研究:理論建築(建築理論與社會理論)(相對於專業實務,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也逐步確立了)
〔必讀〕
* Foucault, Michel, 1986. “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Vol. 16, No.1, Spring, pp.22-27. (法文原文發表於1967年)(有中譯,陳志梧譯,“其他的空間”,夏鑄九,王志弘編 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頁399-409。

17. 公共空間設計——在可及與共享之外,公共空間生產是市民社會建構所需的意義溝通空間
〔必讀〕
* Sennet, Richard, 1988,“The Civitas of Seeing”, Place, Vol.5, No.4, pp.82-84.(有中譯,王志弘譯,“觀看的城市”,見《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印。)
* 夏鑄九,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6期,3月,頁21-54。
* 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二、三期。

18. 廿一世紀的新空間形式(都會區域)、都會治理、以及城市與區域規劃師的新角色——全球資訊化趨勢下的都會區域、都市創新、以及區域發展
〔必讀〕
* Castells, Manuel, “Urban Sociolo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有中譯,劉益城譯,“廿一世紀的都市社會學”,增改前原文係作者為艾達•蘇莎(Ida Susser)(2000)所編著的《城市與社會理論柯司特讀本》(The Castells Reader on Cities and Social Theory)一書所寫的結論,頁390-406。作者為中文讀者之所需,在2002年特別做了增修,加了前言,《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3、14期。)(不容易讀,試試看。)
* 夏鑄九,2008,“掌握全球化的知識之光”,推薦序,Saxenian, AnnaLee, 2006. The New Argonauts: Regional Advantage in a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有中譯本,顧淑馨譯,2008,《新世代科技冒險家:歸國創業家的網絡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 夏鑄九,2007,12,“卅年回首,反省向前——對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一個批判性回顧與展望”(A Reflexive Note on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A Critical Retrospect Plus Its Future Prospects),規劃與設計教育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nning and Design Education),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主辦,台北,2007年12月29日。
* 夏鑄九,2010,06,“巨變中的建築教育與台灣”,2010台灣建築教育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科大等七校主辦,台灣科技大學AU視聽館,2010年6月27日。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1. 課程介紹——與台大同學談建築

2. 體驗建築——對生活空間敏感
〔推薦〕
* Berger, John,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 BBC and Penguin Books.(有中
譯,陳志梧譯,《看的方法》,台北:明文。)(第一章)
Rassmusen, Steen Eilier, 1959.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有中譯,漢寶德譯,《體驗建築》,台北:台隆。)
Calvino, Itano, 1974. Invisible Citi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義大利原文發表於1972年)(有中譯,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
化。)
〔背景〕
Calvino, Itano, 1988. 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有中譯,楊德友譯,《未來千年備忘錄》,台北:社會思
想出版社。)
Bachelard, Gaston, 1957. La poetique de l’espace. (有中譯本,龔卓軍、王靜慧
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重要經典,是後現代建築對現代建築設計提
出反省的知識動力的來源之一)
Baudrillard, Jean, 1968. Le Systeme des objects.(有中譯本,林志明譯,1997,
《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

3. 什麼是建築設計?——由地方的創造(生活空間的創造)到象徵空間表現(主題:導讀
艾菲爾鐵塔)
〔推薦〕
夏鑄九,2001,“導讀艾菲爾鐵塔”,《科學月刊》,373期,I 月號,頁36-42。
夏鑄九,1993,“紀念碑──設計中的設計”,《空間》,第51期,頁44-47。
Berthes, Roland, 1957, Mythologies. (有中譯本,許薔薔等譯,《神話學》,台北:
桂冠。)
Barthes, Roland, 1967, Systeme de la Mode. (有中譯本,敖軍譯,《流行體系
(一)、(二)》,台北:桂冠。)

4. 掌握建築設計——建築論述與設計措詞(營造空間效果的模式語言)
〔推薦〕
http://www.patternlanguage.com (十分有幫助)
〔背景〕
夏鑄九、許坤榮與符耀湘,1992.“台灣非正式營造系統中關於木材使用之營造措詞初
擬”,《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台北:台社叢刊之三,頁107-134。

5. 現代建築論述與建築的現代性——資本主義空間的創造性破壞與異化的空間
(建築的“現代運動”、現代建築與地方瓦解——對發展中國家言,則必須面對現代建築
的歷史移植,空間商品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發展方式中的空間生產)
〔推薦〕
夏鑄九,2008,“作為現代性神話——創造性神話”,中文版序言,Harvey, David,
2003. 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New York: Routledge. (有中譯本,黃煜文譯,
《巴黎,現代性之都》,台北:群學。)(比中文版序言重要得多的是原書,很不容易
讀,用功的同學們可以試試,多讀幾遍,看看能掌握多少。)

7. 建築批評與建築史——書寫的距離(主題:現代建築的台灣移植——1950-1970
年代的台灣建築)
〔推薦〕
* 夏鑄九,1996,“建築神話的崩解──序張淑玫譯路易斯•海曼《建築入門》”。
(這是重要的建築入門,不只是序言,切莫以漫畫輕視此書,值得買全書回家精讀!)
Hellman, Louis, 199?. Architecture for Beginners, New York: Writers and
Readers Documentary Comic Book. (有中譯,張淑玫譯,《認識建築》,台北:時報文
化。)
夏鑄九,2007,“現代建築在台灣的移植——王大閎與他的建築設計”,序,徐明松,
《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台北:木馬,頁:5-9。
〔背景〕
* 夏鑄九,1993,“二崁陳宅的時鐘”,《台灣立報》,7月11日。
* 夏鑄九,崔誠烈,1995,“兩個殖民總督府”,《台灣建築》,第1期,頁18-20。
* 夏鑄九,2002,“公會堂與大稻埕南街:殖民城市的中心廣場與反殖民城市的對抗性
都市空間狹縫”,視界,第8輯,北京,頁32-37;以及,2002,“公會堂與大稻埕南街:
殖民城市的中心廣場與反殖民城市的對抗性都市空間狹縫”,人間副刊策劃主編,《回到
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文化局印行,頁156-163。
*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
(Building Colonial Modernity: Rewriting Histories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the Colonial Taiwan),《台灣社會研究》,第40期,頁47-82。
* 夏鑄九,1995,“永遠的圓山飯店?”,《空間》,第72期,頁22-24。
* 周家睿,2011,“單挑安藤忠雄”,《壹週刊》,第507期,2月10日,pp.66-71。
* 蔡筱君,夏鑄九,1998,“重讀達悟家屋──達悟家屋之空間生產”,《城市與設
計》,第四期,頁37-90。
夏鑄九,2008,“華廈情節”,推薦序。Sudjic, Deyan (2005). The Edifice Complex:
How the Rich and Powerful Shape the World, New York, New York: Penguin. (有中
譯,王曉剛、張秀芳、陳相如等譯,《建築!建築!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台
北:漫遊者。)(不只是序言重要,請自購全書,本書易讀有趣,可惜對入門者需要多一
點圖解。)

夏鑄九、林樂昕,2007,01,“對殖民現代性的反身書寫——冷戰時期的台北山仔后美軍
宿舍保存與台灣的現代建築移植”,2007年文化研究會議—城流鄉動,文化研究學會暨台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主辦,台北,2007年1月6日-7日。
夏鑄九、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劉鴻濃、陳虹穎、徐苑斐、蘇怡帆、吳若瑩,2006,“河
港城市的胭脂巷——大稻埕文萌樓”,洪文雄教授紀念研討會--可持續的地域構築文化研
討會主題演說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系主辦,台中,2006年12月2--3日。
Roland Barthes, 1982/1970.“Stationary Store”, in R. Howard trans. Empire of
Signs, pp.85-87. New York: Hill and Wang. (有中譯,王志弘,“文具店”,“數百
萬個身體”。)
Roland Barthes, 1972. “Toys”,“Wine and Milk”,“Steak and Chips”,“The New
Citroen”, in Mythologies, trans. by Annetle Laver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有中譯,王志弘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自印。)

7. 後現代主義建築——流行時尚與象徵商品之俘虜(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建築的好萊
塢?——資訊發展方式下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意義競爭)
〔推薦〕
Bolton, Richard, 1989. “Figments of the Public: Architecture and Debt”, in
Marco Diani and Catherine Ingraham, eds., Restructuring Architectural Theory,
Evanston, Ill.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pp.42-47. (有中譯,王志弘譯,
“公共之虛構:建築與債務”,見《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印。)
* Castells, Manuel , 1998, “Grassrooting the Space of Flows”, paper
presented on the Atlanta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ity Conference, March 21.
(有中譯,林秀姿譯,“草根化流動空間”,《城市與設計》,第五-六期,1998年9月,
頁1-8。)
〔背景〕
Castells, Manuel,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Secon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有中譯,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
北:唐山。)
* Harvey, David, 2002.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in Leo Panitch and Colin Ley eds., A World of
Contradictions, The Socialist Register 2002. (有中譯,王志弘譯(2003),“地租的
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城市與設計》,第15-16期,9月,頁1-19。)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有中譯本,閻嘉譯,2003,
《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北京:商務。
* 周榕,2010,“OMA共同體”,《設計新潮》,第149期,8月10日,頁17-18。
* 趙亮,2010,“被明星化的庫哈斯——庫哈斯思想解讀”,《設計新潮》,第
149期,8月10日,頁47。
Edzard Mik, 2011. Koolhaas in Beijing, Jap Sam Books.

9. “營造”空間——掌握可持續的技術
〔推薦〕
Alexander, Christopher, 1974. “An Attempt to Derive the Nature of a Human
Building System from First Principles”,in Edward Allen. eds. The Responsive
Hous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22-32.
Alexander Christopher, and Max Jacobson, 1974.“Specifications for an Organic
and Human Building System”, in Edward Allen. eds. The Responsive Hous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33-51.

〔背景〕
夏鑄九,2009,05,“朝向永續城市——全球都會區域與環境破壞”,永續發展
國際論壇專題演講論文,立德大學健康休閒學院主辦,2009年5月22日。

夏鑄九,2009,05,“由環境破壞到社區營造——台灣社區營造專業者(社區規劃師)的
角色與新店溪洲阿美族部落的社區營造個案”,南台灣社區規劃師研討會專題演講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NPO發展中心與高雄縣政府主辦,2009年5月19日。

9. 建築師、專業制度與國家法令——現代專業分工的建築師及其危機,全球化下公共空
間與公共角色之轉變(現代建築師與現代建築形式主義的烏托邦陷阱,並思考發展中國家
制度不全的現實與歷史困境)(主題:《園冶》導讀)
〔推薦〕
* 夏鑄九,2011,“城市山林,造園之道——計成《園冶》導讀”,香港書展演講稿,7
月22日。
計成(崇禎四年(1631年)),《園冶》,苏州:营造学社刊刻,民国20年。(偉大造園
經典,明代人文成果,本書在中國佚失,後在日本發現。影響日本園林甚深。)現有:
《園冶》,中國古代園林、別墅營造珍本(白話今譯彩繪圖本),[明]計成撰,胡天壽譯
注,重慶出版社,2009年07月01日。《園冶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10. 遊園驚夢——台北板橋林本源園林重訪
〔推薦〕
夏鑄九,2008,《樓台重起》(下),《林本源園林的空間體驗、記憶與再現》,台北:
台北縣文化局。
夏鑄九,1981,《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研究報告。
夏鑄九,1983,《淡水紅毛城古蹟區保存計劃》,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研究報告。
嚴亞寧等,《台北縣淡水砲台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周宗賢,1997,《第二級股滬尾砲台文史資料展示館整體規劃》,淡江大學歷史系。
(實地參觀請參攷讀本所附圖面與參觀教學重點說明)

11. 實地參觀:板橋林家花園——私家園林之公共化
替代:若林家花園實地參觀有困難時,則以“殖民建築:淡水紅毛城與滬尾砲台的空間形
式與歷史意義”替代。

12. 地景設計——專業分工,與自然共生
〔推薦〕
Lynch, Kevin and Gary Hack. 1984. Site Planning, (3rd edi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有中譯本,成其琳譯,《基地計劃》,台北:六合。)(重要的專業技
能養成課本)
Simonds, John, O., 1961.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ew York: F. W. Dodge.(有中
譯,王濟昌譯,《景園建築學》,台北:台隆。)
Laurie, Michae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有中譯本)

13. 都市設計——再分工或新視野?都市保存浮現(歷史轉折,除了資本投資的發展性設
計案之外的專業任務,國家政策的空間干預在1970s年代逐步浮現,都市計劃與都市與區域
政策的角色日趨重要)
〔推薦〕
夏鑄九,1993,“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空間,歷史與社會》,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之三,頁247-268。

14. 社區(共同體)設計——以社區參與追求生活空間改善(可說是回應社會運動的專業
實踐的另類出路)
〔推薦〕
夏鑄九,1998,“幽靈社區,三鶯橋下野草花?──台灣都市原住民之住宅問題”,《家
園》,創刊號,台北:社區營造學會。
Hatch, Richard, 1984.“Introduction: in Richard Hatch. eds. The 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e,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pp.3-10.(有中譯,陳志梧
譯,1990。“邁向社會建築的理論:簡介”,《都市改革派通訊》,NO.2, 4月,頁9-
13。)
夏鑄九,1996,“社會變遷與社區建築”,《建築師》,第262期,10月,頁101-103。
夏鑄九,2001,“工作的精靈”,《中國時報》,3月1日。
西村幸夫,1997,《故鄉俱樂部》,台北:遠流。
* 夏鑄九,2002,“序李幸長《小卒變英雄》——一個都市社會運動者的前世今生”,
台北:皇冠。
〔背景〕
Lefebvre, Henri, 1993.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 Joan Ockman. eds.
Architecture Culture 1943-1968, New York: Rizzoli, pp.427-436.(法文原文發表於
1967年)(有中譯,王志弘譯,“接近城市的權力”,見《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
北:自印。)
夏鑄九,1999,0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
報》,第9、10期,頁175-185。
Hsia, Chu-joe, 2000, 10, “Social Integration in a Sustainabel City? The
Housing Questions of ‘Urban Indigeneous People’ in Taipei”, Sustainable
Cities Task Force, 2000 General Meeting, Bangkok, Thailand, Oct. 17-18.
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2002,“朝向市民城市——台北大理街社區運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頁141-172。
夏鑄九,2007,03,“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
上的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5期,頁227-247。

15. 古蹟保存的意義——由集體記憶的建構到異質地方的營造(除了發展性的商業計劃案
之外的保存計劃)
〔推薦〕
夏鑄九,2001,“不賣、不租、不破壞”,《中國時報》。
夏鑄九,1997,“古蹟保存的里程碑:建築容積轉移”,《聯合報》,1月14日。

夏鑄九,2003,3,“在網絡社會裡對古蹟保存的新想像”,《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3-
14期,頁51-83。
夏鑄九,2002,“重讀寶藏巖”,修改前原文曾刊登於:李宇中等編(2002),《寶藏巖家
庭電影俱樂部》,第五屆台北藝術節寶藏巖新發現影展手冊,台北:台大城鄉基金會等出
版,頁1-2;以及,《中國時報》,2002年11月24日-25日。
夏鑄九、黃詠光,2005,“抗癩鬥士走過的痕跡”,《中國時報》,1月30日。
〔背景〕
陳志梧等編,1994,《第五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專輯》,台北:文建會。
涂平子,1999,“容積轉移與都市品質:紐約市古蹟保存與擴大使用發展權移轉辦法爭
議”,《城市與設計學報》,第7/8期,3月,頁239-265。

16. 建築設計與設計研究:理論建築(建築理論與社會理論)(相對於專業實務,研究本
身的重要性也逐步確立了)

17. 公共空間設計——在可及與共享之外,公共空間生產是市民社會建構所需的意義溝通
空間
〔推薦〕

* 夏鑄九,2011,“建築的自信與建築師的自我——台灣屏東縣瑪家鄉瑪家農場,謝英
俊設計+台灣宜蘭縣宜蘭市宜蘭河畔津梅棧道,黃聲遠設計”, 2010年12月19日,深圳,
走向公民建築,第二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終審報告。(報告提出之後,2010年12月25日增加
標題與結論,2011年1月8日小部分文字修改。)
夏鑄九,2004,03,“爭論公共性—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化局主編,《解
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台北市文化局,頁34-47。
夏鑄九,2007,“全球都會區域、華人城市的文化與公共藝術”,《城市與設計學報》,
第18期,9月,頁 11-22。
Goodall, Philippa, 1991. “Design and Gender: Where is the Heart of the
Home?”, Built Environment, Vol.16, No.4, pp.269-278.(有中譯,李宛澍譯,“設計
與性別:那裡是家的核心?”,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
論讀本》,台北:明文,頁593-607。)
“女性與空間專題”,《都市改革派專刊》,NO.3, 8月,1993。
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台北:文建會�藝術家雜誌社。
夏鑄九,2010,12,“全球化台北的都市再發展策略之文化表現——台北市北大同文化園
區計劃與大同新世界公共藝術方案的形成與執行”,《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16期,頁:1-16。

〔背景〕
Weisman, Leslie Kanes, 1992.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Urban,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有中譯,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合譯,1997,《設計的歧視》,
台北:巨流。)
夏鑄九,2000,“現代都市空間的最佳軟化劑”,克蕾兒•馬可斯著,徐詩思譯,《家
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頁3-5。
夏鑄九,2001,“校園、記憶與權力——序”,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
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頁02-03。

18. 廿一世紀的新空間形式(都會區域)、都會治理、以及城市與區域規劃師的新角色—
—全球資訊化趨勢下的都會區域、都市創新、以及區域發展
〔推薦〕
* 夏鑄九,2010,10,“拉開序幕——全球化下的都市轉化與城鎮轉型”,2010年都市轉
化與城鎮轉型學術交流論壇暨工作坊(2010 Urban Transformation & Transition Town,
Academic Forum and Workshop),財團法人清潔生產與區域發展基金會主辦,集思台大會
議中心蘇格拉底廳,2010年10月23日。
夏鑄九,2007,“與外文系的朋友談台灣的都市轉化——全球都會區域浮現與都市意義之
競爭”,國科會,11月11日。
夏鑄九,2000,03,“全球經濟中之跨界資本:台灣電子工業之生產網絡”,《城市與設
計學報》,第11、12期,頁1-37。
夏鑄九,成露茜,楊友仁,1999,09,“亞洲經濟危機,國家政策與都市社會運動——台
灣的版本”,《城市與設計學報》,第9、10期。
夏鑄九,成露茜,1999,03,“歷史之債!?:台灣的領域治理與跨領域之社會”,《城
市與設計學報》,第7、8期,頁57-92。
楊友仁、夏鑄九,2004,跨界生產網絡的在地化聚集與組織統理模式:以大蘇州地區資訊
電子業台商為例,《地理學報》,第36期,頁23-5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課程介紹——主題:與台大同學談建築 
第3週
3/05  體驗建築——先觀賞影片片段:春去春又來;主題:對生活的空間與時間敏感 
第4週
3/12  什麼是建築設計?——由地方營造(生活空間與時間的創造)到象徵空間表現(主題:導讀艾菲爾鐵塔) 
第5週
3/19  掌握建築設計——建築論述與設計措詞(營造空間效果的模式語言)(主題:建築設計、建築論述、以及設計措詞) 
第6週
3/26  現代建築論述與建築的現代性——資本主義空間的創造性破壞與異化的空間(建築的“現代運動”、現代建築與地方瓦解——對發展中國家言,則必須面對現代建築的歷史移植,空間商品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發展方式中的空間生產) 
第8週
4/09  移植的現代性(主題1:現代建築的台灣移植——1950-1970年代的台灣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流行時尚與象徵商品之俘虜(主題2: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建築的好萊塢?——資訊發展方式下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意義競爭) 
第9週
4/16  “營造”空間——掌握可持續的技術
建築師、專業制度與國家法令——現代專業分工的建築師與其危機,全球化下公共空間與公共角色之轉變(現代建築師與現代建築形式主義的烏托邦陷阱,並思考發展中國家制度不全的現實與歷史困境)(主題:《園冶》導讀) 
第10週
4/23, 4/29  4/23-認識傳統園林、建築、城市(主題:遊園驚夢——台北板橋林本源園林重訪)
4/29-實地參觀——板橋林家花園,私家園林之公共化課題(4/29 週日下午1:00於板橋林家花園門口集合)
【新北市板橋林家花園參觀教學】
私家園林:體驗文化地景,“板橋林本源園林”空間的文化形式(包括基地脈絡與建築形式)板橋林家花園之保存與再使用。
 
第11週
4/30  地景設計——專業分工,與自然共生 
第12週
5/07  都市設計——再分工或新視野?都市保存浮現(歷史轉折,除了資本投資的發展性設計案之外的專業任務,國家政策的空間干預在1970年代西方福利國家體制下逐步浮現,都市計劃與都市與區域政策的角色日趨重要) 
第13週
5/14  社區(共同體)設計——以社區參與追求生活空間改善(可說是回應社會運動的專業實踐的另類出路)(主題:社會建築的建構,或,社會住宅的政策與設計)
建築與都市的歷史寫作——書寫的距離(見前6,主題1:現代建築的台灣移植——1950-1970年代的台灣建築) 
第14週
5/21  古蹟保存的意義——由集體記憶的建構到異質地方的營造(除了發展性的商業計劃案之外的保存計劃)(主題:由集體記憶的建構到異質地方的營造) 
第15週
5/28  建築與都市研究:理論建築與城市(建築理論、都市理論與社會理論)(相對於專業實務,研究本身的重要性逐步確立)(主題:設計與社會變遷) 
第16週
6/04  公共空間的設計、規劃與實現——在可及與共享之外,公共空間生產是市民社會建構所需的意義溝通空間(主題:公共空間的建構) 
第17週
6/11  廿一世紀的新空間形式、都會治理、以及城市與區域規劃師的新角色——全球資訊化趨勢下的都會區域、區域創新、以及區域發展
(回應前主題6,主題:廿一世紀的新空間形式、都會治理、以及城市與區域規劃師的新角色——全球資訊化趨勢下的都會區域、區域創新、以及區域發展)